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紀念 國父誕辰 緬懷黃埔建軍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民國肇造, 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,歷盡艱辛,才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—中華民國,卻因袁世凱稱帝和軍閥割據,始終無法達成福國利民的革命理想。 國父深深感覺,中國革命不能成功的最大原因,是只有革命黨的奮鬥,而沒有革命軍的奮鬥,以致無法澈底解決袁世凱陰謀;且二次革命的討袁武力,也是缺乏訓練的民軍,或未經政治訓練的現成部隊所組成,導致失敗。因此, 國父決心建立一支能為三民主義奮鬥,肯為國民革命犧牲的基本武力。 民國十二年秋,先派蔣介石先生到蘇聯考察,請他籌辦陸軍軍官學校,並設在原廣東陸軍和海軍學校的黃埔小島校址。 國父姓孫,譜名德明,幼名帝象,學名文,字載之,號逸仙,亦號日新,世居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,旅居日本時化名中山樵,又號中山,香山縣後亦改稱為中山縣;誕生於民國前四十六年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,西元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。 國父降世,不僅推翻幾千年的專制政體,更要從心理上剷除皇權思想,在物質上滿足人民樂利生活需求。所以他創建民族、民權、民生之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宏規;發明「知難行易」《孫文學說》,從事「心理建設」;以《實業計畫》,規畫「物質建設」藍圖,再以《民權初步》指導學習民主方式,進行「社會建設」,合而為「建國方略」。 為實行建國方略,落實三民主義建國目標, 國父於十三年四月公布「國民政府建國大綱」,明訂建設國家的三個程序——軍政時期、訓政時期和憲政時期。五月即予任命蔣介石先生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兼廣東軍參謀長。各地青年聽到了消息,紛紛踴躍投考,而從數千報考者錄取了五百名,編成了兩隊,在廣州蒙難兩周年的六月十六日舉行開學典禮。 國父親自蒞臨黃埔陸軍官校訓勉同學們,要發揚先烈先賢為國犧牲奮鬥精神,又請胡漢民先生宣讀訓詞:「三民主義,吾黨所宗,以建民國,以進大同。咨爾多士,為民前鋒;夙夜匪懈,主義是從。矢勤矢勇,必信必忠,一心一德,貫徹始終。」 這篇訓詞後來被奉為校訓,至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,再配上樂譜,明訂為我們的「中華民國國歌」。 官校在複雜環境成長茁壯,開學後,學生沒槍,學校也沒經費,全靠 國父和蔣校長堅毅支撐,渡過難關;到第三期,學生居然增至九百餘人。 回顧建校初期,黃埔先賢先烈以五百枝步槍為骨幹,憑藉「不貪財、不怕死、愛國家、愛百姓」志節和「犧牲、團結、負責」精神,為革命事業、國家發展,建立了中心基地。 黃埔陸軍官校第一仗,是弭平廣州商團事變,而穩定了國民政府,奠定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先勝之基。其後,兩次東征消滅了叛變的陳炯明,再打倒北洋軍閥,統一全國;以迄後來的剿共、抗戰、戡亂,黃埔精神,皆成為國民革命軍的堅強戰力。 陸軍軍官學校創校後,曾因應時局三度遷校,分為黃埔時期(民國十三年至十六年)、南京時期(十七年至廿五年)、成都時期(廿六年至卅八年)及鳳山時期(卅九年迄今),並於四十三年改制為四年大學教育,繼續為國軍培育文武兼備之幹部。 政府遷臺後,國軍官兵繼志承烈,一脈相傳黃埔精神,在歷次臺海戰役中,成功地屏障臺海安全,成就了臺灣的繁榮景象。 今日紀念 國父誕辰,須謹記 國父成軍之初衷,抱持「掃除革命障礙,完成三民主義建國理想目標」之職志,繼續在文化,民主和經濟方面努力不懈,完成 國父救國建國之志業。 (圖:國防部史政編譯處提供.文:本刊編輯部整理)(點閱次數:1787)